首页 男生 悬疑灵异 我在现代留过学

第一千零九章 资本主义发芽了(3)

我在现代留过学 要离刺荆轲 8595 2025-07-26 14:28

  

  韩维没有等太久,不过一刻钟的时间,便有人带着一个微胖的中年商贾,到了韩维面前。

  这商贾见到韩维,端坐于上,坊中公事李筑小心翼翼的伺候在旁,当即一个机灵,就长身作揖,拜道:“白身李二虎,见过相公!”

  在大宋,见到不知道来历的文官喊相公,武官喊太尉,总是没错的。

  韩维见着李二虎,没有多说什么,只是道:“员外请坐!”

  礼数倒是客气了许多。

  这是因为韩维知道,大宋天下,任何生意能做大的,背后必有靠山。

  没有靠山荫庇,再多的钱,也只是别人嘴里的肥肉。

  甚至,钱越多,死的越快!

  这也是东南诸路的富商,拼命的培养子弟甚至是同乡读书的缘故。

  钱,没有用!

  一个小吏就足以破家灭门。

  只有在朝中有人,才能保住富贵!

  地方州郡,尚且如此,汴京就更是这般了。

  大宋立国百五十年有余,汴京三十六正店,换了不下数十次主人。

  可,站在这些正店背后的人,一直是皇亲国戚!

  也只有皇亲国戚,才能在豺狼环伺的汴京城里,护得住那些日进斗金的正店买卖。

  自然,韩维知道,眼前之人的背后,必然站着某位位高权重的大人物。

  面对天龙人的白手套,韩维自然是有一点礼数的。

  当然,也就一点而已。

  在大宋朝,没有几个家族比颍昌韩氏更加显赫。

  李二虎听了韩维的话,就大大方方的坐了下来。

  自得了吕惠卿看用,这几个月来,他的生意是越做越大。

  靠着泉州吕家的威权,他的布匹,不止卖去了北边,还卖去了福建。

  甚至,从泉州港出海,销到了那海外诸国。

  背靠着吕惠卿,也没什么人敢找他的麻烦。

  作为熙宁变法时的护法善神,吕惠卿的利益,外人休说染指了,是碰也不敢碰。

  而且,吕惠卿虽然敌人多,但朋友也多。

  两浙路的陈睦、广南西路的吕嘉问,都与吕惠卿相善。

  自然也会照顾吕惠卿的马仔。

  于是,广西的苎麻、两浙路的廉价生丝,源源不断而来。

  同时,熙河的棉花,进京后他也第一时间知道,并总是能以相对较低的价格,扑买下来。

  有着充足的原料供给、庞大的销售市场,加上朝廷保底的七成市价收购。

  李二虎的买卖,如同烈火烹油,一日旺过一日。

  于是,他每日醒来,所想的第一件事情就是——扩大!

  买更多的太母车,收购更多的苎麻、生丝、棉花,雇更多的人!

  于是这个一年前,被岳父逼着,把脑袋系在裤腰带上,咬着牙来到这安节坊里开设纺织作坊的小商贾。

  如今,竟也是穿上了锦袍,戴上了幞头,骑上了高头大马,也住进了月租上百贯的大院子。

  还给母亲和妻子,雇了婢女、健妇。

  正所谓富养气,贵养体。

  如今的李二虎,也蜕去了当初的江湖气,说话也开始文绉绉了。

  各种礼仪、仪式,也都开始学习。

  他甚至去汴京学府那边看过房子——然后就灰溜溜的跑出来了。

  买不起,根本买不起!

  最小户型,都要十万贯一套。

  相当于他如今的全副身家!

  但,他那些钱是他的吗?

  贵人的荫庇,从来不是免费的。

  十万贯,他能留下两万贯,都算是贵人看得起他。

  韩维扫了一眼李二虎,见他虽看着谦卑,实则毫不慌张,心中的判断就更清楚了。

  便道:“老夫途径安节坊,见坊中妇人数千,颇为好奇,便登门打探……从李公事处得知,员外乃是这安节坊中的奢遮人物,故而冒昧请员外移步至此,乃是欲讨教员外几句,还请员外勿要怪罪!”

  李二虎拱手道:“好说!好说!”

  “相公但有所问,白身定是知无不言!”

  “如此……”韩维颔首道:“老夫便先谢过员外了!”

  便先从一些基本的问题开始问起。

  譬如坊场中妇人如此之多,若遇歹人怎么办?

  若有伤风败俗者,又当如何?

  在这些问题后,韩维开始慢慢深入,询问起坊中妇人,工钱多少?织布所需的原料从何处来?坊场内如何管理?

  李二虎,一一据实相告。

  他也不敢隐瞒——因为,随着问询,李二虎知道,这老人怕不是汴京城里顶尖的贵人!

  不比他的靠山差!

  这等人物,休说是问他几个问题了。

  便是与他伸手,叫他交出自己的产业,李二虎也只能双手奉上。

  最多,赶紧派人去通知熙河的吕相公!

  叫相公主持公道!

  舍此之外,他多一句怨言,都是得罪!

  得罪了这样的贵人,随便寻个罪名,便能枷送沙门岛。

  所以,等韩维问完,李二虎便主动邀请‘乞相公移步白身鄙场’。

  韩维见他如此乖巧、诚实,顿时也起了爱材之心,只是顾忌其背后之人,才没有声张。

  但也点头答允了对方的邀请,跟着李二虎,在李筑以及随行的元随们簇拥下,到了那李二虎的李氏纺纱场内,看了一遍。

  ……

  福宁殿,赵煦听着石得一的奏报,双手轻轻摩挲着。

  等石得一汇报完毕,赵煦就笑了起来:“有趣!有趣!”

  “韩相公,竟去了吕相公家的坊场?”

  韩氏昆仲和吕惠卿,那可是仇家。

  哪怕,韩绛表面上和吕惠卿和好了。

  可……

  那是演给别人看的!

  私底下,吕惠卿的生辰,见过韩家人登门道贺了吗?

  而韩家兄弟的生辰,吕家可曾派人去道贺?

  没有!

  不独韩、吕两家没有来往。

  彼此之间相善的那几个亲戚,也是互相不往来的。

  没办法!

  当年的吕惠卿,把韩绛得罪的太狠了。

  尤其,吕惠卿还不是什么簪缨之家出身。

  乃父吕夀,还是靠着吕惠卿,才升到的光禄寺卿。

  这对韩家人来说,相当于骑着鬼火的黄毛,当着自己的面,把了自己最爱的女人,然后还带着妹子扬长而去。

  是可忍,孰不可忍也!

  即使韩绛心里面那关能过去,韩维也过不去。

  自然的,赵煦知道这个事情后,就乐不可知了。

  他最爱的就是看大臣们互相撕扯头发。

  算是他如今,为数不多的娱乐了吧。

  没办法!

  他如今,虽然发育的还好。

  以中古来说,农村的孩子,他这个年纪已经可以成婚,甚至能生养了后代了。

  但,他不想早夭,所以一直远离着女色。

  可他的青春期,又已经悄然而至。

  加上,他其实早就吃过味道,知道女色的滋味。

  于是,这每日早晨的勃发,实在是折磨。

  可为了小命,他只能忍耐。

  无奈何,就只能寻些大臣的乐子,来宽慰自己。

  石得一听着赵煦的调侃,只是沉默着。

  直到赵煦对他道:“辛苦都知了!”

  他才拜道:“为陛下效命,乃是臣的本分!”

  “嗯!”赵煦点头:“都知的忠心,我心里知道!”

  “今年升龙节,定使都知如愿!”

  如什么愿?

  和去年的宋用臣一般,过继一个年幼的侄子或者外甥!

  这算是赵煦给这些两辈子都对他忠心耿耿的内臣的赏赐。

  同时也是一种激励——有了诏书承认的子嗣,就有了香火。

  他们的财产、恩荫,就有了继承人。

  这固然使这些内臣,更加贪婪。

  但也使他们做事更加卖力!

  不然,宋用臣、石得一,都五六十岁的人了。

  哪里还能和年轻的时候一般,拼死拼活的给他这个官家卖命?

  还不是有了指望,得了盼头?

  石得一听着,顿时激动起来:“陛下隆恩,臣无以为报,当世世代代,衔草结环,为陛下牛马!”

  赵煦笑着颔首:“都知先下去吧!”

  “诺!”

  目送着石得一的背影,赵煦靠着坐褥。

  他自然知道,内臣本性贪婪。

  而且,越老越贪。

  整个皇城大内,真正不贪不拿的,只有一个——刘惟简。

  自然,石得一也不例外。

  不然,他在汴京城里的豪宅美妾,难道是天上掉下来的?

  但,没有关系。

  只要能做事,把事情做成,同时讲究吃相便好。

  毕竟,皇帝家不差饿兵。

  “倒是韩维……”

  “也不知他是否看出门道没有?”

  “我大宋朝,如今可是真正的萌发了资本主义之芽!”

  “虽然只是一片嫩叶!”

  “尽管,其并非西方意义上的资本主义!”

  “准确的说,应该叫官僚资本主义!”

  是的!

  除了汴京城中,那些靠着一两台织机生产的家庭作坊外。

  包括城外的纺织作坊、窑场、砖场在内的诸多产业,只要上了一定规模,背后都有着一个当官的或者姓赵的当靠山。

  比如赵煦的如今唯一的姑父晋州王师约,就有着好几个产业。

  此番省试的贡衣、贡靴,就有三成订单是落入的王师约荫庇的成衣铺。

  也如文彦博,老太师门下荫庇着三个正店在内的十多处产业。

  如今更有意把手伸进纺织业,意在汴京城开一个纺织作坊。

  左相吕公著、右相蒲宗孟等宰执也都不例外。

  以赵煦所知,现在满朝上下,真正没下场经商的大臣勋贵屈指可数。

  不过是苏颂、傅尧俞、章衡、范纯仁、吕大防等聊聊数人而已。

  没办法!

  这就是大宋的国情!

  这就和司马家,只能‘伏唯圣朝以孝治天下’,没脸提忠、义、信,甚至都不敢做梦,出一个诸葛亮这样的忠贞之士一般。

  赵官家们治下的大宋,在太祖杯酒释兵权后,又经历太宗驴车漂移,只能崇文抑武之后。

  赵官家们已是和士大夫勋贵武臣们,彻底成了利益共同体,你中有我,我中有你,可谓一荣俱荣,一损俱损。

  赵煦除非脑子被驴踢了,才会天真的去要求大臣们廉洁。

  赵官家们,也从不跟大臣讲廉洁。

  而是讲富贵,讲特权,讲分肥。

  这就叫——与士大夫共治天下,与武臣勋贵同富贵!

  所以,在大宋,贪污最多贬官。

  而且贪的再多,也有机会起复。

目录
设置
手机
书架
书页
评论